近日,藥學院翟光喜教授、楊小葉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Biomaterials雜志上發表了題為“Oxygen-boosted biomimetic nanoplatform for synergetic phototherapy/ferroptosis activation and reversal of immune-suppress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性論文(中科院一區TOP),翟光喜教授與楊小葉副研究員為共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赫志靜為第一作者,山東大學為獨立通訊作者單位。
光動力療法(PDT)通過産生細胞毒性活性氧誘導癌細胞凋亡,但其治療效果受到癌細胞固有誘導性凋亡抵抗機制和腫瘤微環境(TME)缺氧的阻礙;此外,PDT誘導的抗腫瘤免疫激活不足。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山東大學翟光喜教授與楊小葉副研究員團隊制備了一種新型仿生納米制劑MP@CH/BSA(巨噬細胞膜包覆的白蛋白納米粒),用于精确遞送光敏劑二氫卟吩e6(Ce6)、氯化血紅素(Hemin)和PEP20(CD47抑制肽),整合氧增強PDT、鐵死亡激活和CD47-SIRPα阻斷的協同抗腫瘤作用。Hemin的過氧化氫酶模拟活性可減輕TME缺氧并增強PDT作用,通過經典(下調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4途徑)和非經典(誘導Fe2+超載)的模式激活腫瘤細胞的鐵死亡。研究發現,Ce6可通過經典和非經典模式增效hemin的鐵死亡激活作用,納米制劑通過結合PEP20介導的CD47-SIRPα阻斷和PDT介導的T細胞激活,增強了抗腫瘤免疫作用,有效抑制了原發性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此外,研究首次發現PEP20可以通過下調system Xc-的表達增敏腫瘤鐵死亡的作用。綜上,該研究設計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以提高納米藥物的腫瘤遞送效率,為研究腫瘤PDT-鐵死亡激活相互作用的機制以及免疫治療和鐵死亡激活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新型腫瘤聯合治療模式提供了參考。
近年來,翟光喜教授團隊在腫瘤的靶向遞藥、組織滲透與免疫治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後發表于Nano Today,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Materials Today Nano,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國際納米生物與藥學期刊上。該項工作得到了“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泰山産業專家計劃和山東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的資助。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2.121832